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此时,中建三局在贵州大山中承建的011系统工程也结束了。在国家布局进行战略性转移之时,三局的数万大军又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这支在三线建设中屡建奇功的“国家队”再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留就是整体留在贵州省。他们对这片山水已经产生了感情,也习惯了这儿的气候,不少干部职员倾向留在贵州。但是,留也有困难,三线建设后期,留下来的建设大军不只三局一家。即使贵州省愿意接收,也不太可能一次性接收几万人。刘贤和岳洪林等三局领导班子成员十分纠结。可是如果走,又去向哪儿呢?
在国家建委指示下,三局与湖北省建委取得了联系,湖北方面明确说欢迎三局到湖北参与建设。
1973年4月28日,刘贤亲率各大公司领导、局有关部门负责人抵达湖北。湖北省建委的领导代表湖北人民热情欢迎了他们,并真诚地邀请三局来湖北参与建设。
1973年7月23日,国家建委正式发出通知,在完成贵州011工程等任务的前提下,中建三局分批调迁湖北,承担四〇四、六〇〇五、葛店化工厂、青山发电厂、荆门发电厂等项目的施工任务。
多少白发苍苍的老职工们至今犹记当年刘贤在职工动员大会上大手一挥,豪气冲天地说:“让我们饮马长江吧!”
几乎没什么好准备的,大家每人扛起一个旧模板钉成的木箱就踏上了征途。仅有的几台解放牌卡车拖着设备,其余的人则挤上了火车。
年近60岁的岳洪林率领先头部队抵达湖北。8月4日,成立了三局湖北指挥部,岳洪林任指挥长,明子善、刘玉龙任副指挥长。
这里没有家,也没有亲友。他们直接拖着行李向工地奔去,所有的一切仿佛是当年进驻渡口和水城的重演,只是重重叠叠的大山变成了空旷的平原和起伏的丘陵。对了,他们许多人还是第一次看到宽阔奔流的长江。
在长江两岸,二公司首先承接了葛店化工厂;一公司承接的是荆门地区的六〇〇五工厂、宏图机械厂、荆门热电厂等工程;三公司承接的是湖北枝江四〇四厂。不久,二公司还接到华中工学院扩建工程任务,承担起武汉的八大院校建设工程。
1973年10月5日,3300人的主力大部队进驻湖北,其中枝江四〇四厂1100人,荆门六〇〇五厂1200人,中南金属结构厂和湖北化肥厂共1000人。到年底,全局员工共计14650人,约有一半员工已经进驻湖北,饮马长江成为现实。
1975年5月8日,三局机关从贵州安顺搬迁到武汉市,标志着三局基本完成了这次整体转移。
三局与湖北省协商后,相关机构也都落户湖北:其中局机关设在武昌洪山区;一公司因在荆门的工程较多,驻扎荆门;二公司选址武汉市武昌县(今江夏区)纸坊镇,后又迁往武汉洪山区关山;机械施工公司、机械修配厂也设在纸坊镇;三公司定在蒲圻(今湖北省赤壁市)。
1975年,洪可柱和樊凤兰也随队转移到湖北荆门,组织任命洪可柱为三局灯泡厂厂长。这个灯泡厂是当年建工部六局转移时留下来的一条残缺不全的白炽灯泡生产线,三局一公司“接管”六局的地盘后,为解决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决定再投入一部分资金重新开张。洪可柱开始充满激情地筹备灯泡厂,整理厂房、建章立制,一方面聘请上海亚明灯泡厂名师做岗位培训,一方面想方设法修复生产线,他专门到武汉购进大量的灯泡制造工艺类的书籍来学习。灯泡厂在鼎盛时期发展成中南地区同类企业前三名。
这个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夹缝中的一个集体小厂,虽然在三局的历史上影响不大,但因为完全竞争状态的市场环境,让洪可柱早早就感知到市场的气息,接受了市场的洗礼,培养了他的竞争与成本意识。洪可柱与樊凤兰在1976年结束了长达7年的爱情长跑,结成伉俪。
三局的队伍继续开进湖北,三公司率先进入湖北枝江的工程一处,边搬迁边施工,当年就超额完成工程任务,被湖北省国防工办评为“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
但上述都只是三局先头部队的小规模战斗。真正的大战,很快就开始了。1976年,二公司承接到青山热电厂工程,这是他们来到湖北后碰到的第一场硬仗,主要挑战来自于150米高的烟囱施工任务。
二公司决定采取了液压滑模技术,这项技术在渡口时期初创,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应用于这么高的构筑物还是第一次。为保险起见,二公司派出技术人员到一些做过烟囱的企业学习取经。当别人听说要用滑模技术时,当即否决。其时正值冬季,武汉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可工期又紧,不可能等到明年春天再开工,但是冬季低温又是混凝土的天敌,怎么办?时任二公司二处队长的王汉民提出了一套方案,二公司组织人员进行认真评审后,上报给岳洪林,得到肯定的答复。他们采用的方式是,把烟囱的作业面用篷布围住,引来电厂的热蒸汽,形成温室效应,轻松化解了混凝土冰冻和内外温差的问题。
滑模经过改进也达到了施工要求,最快时一天能上升四米左右,这在当时是一个奇迹般的速度,这项技术不久又被成功运用到荆门热电厂的施工中。
1978年10月,国家建委调整三局领导班子,岳洪林任三局临时党委书记,楚福和任三局局长。11月,三局正式将原三局四公司改名为“三局一公司”,原三局五公司改名为“三局三公司”。
1979年,武汉地质学院在武昌南望山兴建。作为该工程总指挥长的万德舟带领二公司第一工程队,优质高速地建成了武汉地质学院3栋近2万平方米的教学楼和宿舍,翻开了二公司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随后数年中,二公司陆续承建了武汉地区十几所大专院校工程,其中武汉地质学院、中南民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是全新建设项目,武汉地质学院、中南民族学院更是创造了当年开建、当年招生的奇迹。
就在二公司的院校工程和青山热电厂工程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一公司承接到荆门热电厂。相比青山热电厂,这是一个规模更大、工艺更复杂的项目。张恩沛于1975年开始任三局革委会副主任兼一公司党委书记、经理。他的身上有着显著的雷厉风行、敢作敢为的军人气质,此时作为总指挥再一次站在前台。
荆门热电厂是三局进入湖北后的第一个大型建设项目,总装机容量62.5万千瓦,主要工程有主厂房、主控制楼、输煤系统、化学水处理系统、32公里长的钢管双线米的烟囱各一座,淋水面积3500平方米、高90米和淋水面积5000平方米、高115米的双曲冷却塔各2座,堪称一套“小三线”工程。
这一仗关系到一公司调迁湖北能否扎下根、站住脚。企业决定把机关本部搬到现场办公,简单地搭起一个工棚就是办公室。没有干部和工人之分,大家一起劳动,一同吃饭,这也是从“三线建设”时期传承下来的好传统。施工高潮时,职工家属、子弟学校的孩子们都参与到施工生产中,甚至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参与到端茶送水的行列,整个工地热火朝天。
在荆门热电厂建设中,出身于上海建筑世家的侯公权开创性地提出“综合单价”概念,经他仔细核算后得出公司承建烟囱类构筑物的综合单价为1万元/米,这也为后期一公司在此项目上实现赢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滑模技术再一次在项目中大放异彩,在冷却塔的施工中采用钢模“双翻”、爬升运输和多嘴喷涂技术,而在烟囱的施工中采用无井架液压“双滑”工艺和激光铅直对中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三局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荆门热电厂的成功还标志着三局开始赢利。“三线”建设时期,三局执行的是配给制,即工程建设项目、材料、设备等都由国家安排,住房、食宿等虽然条件艰苦但也都由上级统一分配,企业只管生产,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吃饭问题。后来,国家开始对三局实行预算制,指示三局在完成国家分配任务的同时要自己找活干养活自己。队伍转入湖北后,自己养活自己的形势更是紧迫,“等、靠、要”的观念必须彻底改变。
荆门热电厂的成功承接,第一次实现了企业的赢利,虽然不多,却是向市场迈出的坚实一步。到1981年,全局竣工面积34.89万平方米,完成总产值首次突破8000万元大关,实现利润588万元,已连续四年实现赢利,完成了 “立足湖北、走向全国、放眼全球”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
三局在此期间的一系列表现,得到了湖北省政府和人民的充分信任。1980年,当时的武汉第一高楼——晴川饭店的施工任务又交给了三局。晴川饭店24层、高88.6米,这在当时的国内并不多见,对从来就没承建过如此高大的民用建筑的三局来说,这是极大的挑战。
时任副局长兼二公司党委书记的万德舟派张希黔任本工程的主任,抽调二公司精干力量进驻现场。结庐龟山下,大家过起了近乎原始人的生活,好在员工们都是从贵州的大山中走出来的,很快也就习惯了。真正让大家犯难的是项目建设面临的重重挑战。
第一道难题就是晴川饭店离长江只有50米,地质条件复杂,多为流沙土质,开挖速度没有透水速度快,而且泥沙随时有塌方的危险。张希黔以前没遇到过这样的一种情况,他只能边摸索边请教。
他一方面利用武汉高校众多、专家学者云集的优势找人咨询,一方面让人查找国外的有关的资料,他还真总结出了一套解决地下水和流泥地质的方法——浅层放坡、打深井降水,同时采用多台高压水泵抽水,还开创性地运用锚杆边坡支护等工艺。这些工艺在今天看来或许很平常,然而在1980年却是具有开创性的。
第二道难题是他们竟然买不到用于高层施工的塔吊和施工电梯。当时全国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并不多,塔吊和施工电梯更是稀罕物。但是假如没有这样的施工设备,高层建筑只能说是空中楼阁。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局领导研究决定,按照建设部提供的来自波兰的加工塔吊图纸,由三局自己做一套塔吊和施工电梯。
生产塔吊的任务被安排到二公司第四工程处。第四工程处位于武昌县(今江夏区)纸坊镇,主要是做预制机件和简单的铁件加工。
他们边做边学,有人负责细化图纸,有人负责找技术参数,有人负责材料采购,有人负责焊接工艺。几个月后,加工好的塔吊运到工地,安装上去,没想到竟然全部符合要求。再后来,施工电梯也加工完毕。这两样设备大约是三局历史上第一套现代化的施工机具,而且是自己加工完成的。
塔吊和施工电梯的成功运用使得晴川饭店的施工进度大大加快,顺利竣工营业的武汉晴川饭店成为江城开放的最早标志。
从晴川饭店到武汉国际贸易中心、武汉中心、武汉绿地中心,三局建设者不断刷新江城的天际线,也建证了武汉乃至湖北日新月异的变化。
调迁湖北50年来,中建三局始终心怀感恩,坚持深耕湖北、服务湖北、回报湖北,为湖北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不断“添砖加瓦”。仅“十四五”以来,中建三局在鄂完成投资额超600亿元,累计在鄂入统产值超12720亿元。
近年来,我们先后投资建设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新建沪渝蓉高速铁路、武汉市四环线号线、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武汉站、武汉东站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服务九省通衢打造交通枢纽;投资建设运营了武汉大东湖深隧、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治理、汤逊湖综合流域治理等项目,完成东湖绿道、咸宁大洲湖生态建设示范区等工程,助力绿美湖北生态建设;交付湖北省科技馆新馆、湖北省委党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校区工程、湖北省博物馆系列工程、琴台美术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洪山院区、光谷同济儿童医院、湖北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等一大批科教文卫工程,建设湖北省最大棚改项目葛店新城安置社区、鄂州航空都市区安置小区等新型城镇社区,满足荆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办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带动30多万名湖北籍劳务工人共赴小康,打造的乡村振兴生活馆帮扶区域覆盖湖北6市13县,定点帮扶团风县牛车河村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成果与湖北人民共享。
新冠疫情发生之初,在湖北省、武汉市的统筹部署和中建集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中建三局以主力军身份承担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任务,为打赢抗疫的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贡献了三局力量。此后,伴随着湖北疫后复苏、复元打平、重回赛道、修复向好、聚势突破的发展步伐,中建三局继续铿锵前行,年合同额迈上万亿平台,于2024年首次登上湖北百强企业榜首。
当前,按照湖北支点建设“路线图”,中建三局正继续深入对接和服务荆楚各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需求,投身湖北经济建设主战场,并坚决承担起作为湖北智能建造产业协作联盟理事长单位的职责,依托在湖北投资建设的国内首座智能建造产业园——中建智能建造产业园,携手政产学研用各方和上下游企业,共同探索智能建造新范式、共建智能建造新生态,致力推动湖北建筑业向新而行、向高攀登,加快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中建三局:建筑“头雁” 厚植湖北支点胜势》等整理而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